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有些感概就上豆瓣逛,看了很多很精彩的评论,关于lisa最爱的是谁大家可能各有各的看法,很多人觉得lisa爱丈夫多过rick,可是我个人觉得lisa对rick的爱是很深很深的。
她在卡萨布拉卡初见rick眼神躲避不敢面对,若是现在已心中无爱是不会这样思虑重重的。然后又忍不住偷偷跑去解释,可是看到rick的怨恨,那样陌生的情感已不像是自己爱的那个rick了,伤心地不愿再说。结局的前一晚,lisa说我不能忍受再一次离开你的时候,我才惊讶地明白原来她对rick的爱是这样深,不是出于愧疚或是一时冲动,是经过分离之后的漫长岁月真正明白了这份爱在自己心中的重量。

专家对卡萨布兰卡是如此评价的: “影片卓绝的叙事手法,洗练的节奏和大明星的表演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镜头技巧运用娴熟,剧情跌宕起伏,对白精彩结构严谨,时代背景波澜壮阔,这一切都是《卡萨布兰卡》成为经典的理由。好莱坞战争片里的爱情戏结局基本以悲催的分离结束。这是因为在心理学意义上,人们对痛苦的记忆多过欢乐的记忆,尽管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令人温暖,但人们想起的依然是悲剧,也许悲剧暗合了生命的终极命运——死亡规律,也许好莱坞制造商更愿意赚取观众的眼泪,在经典战争片中,描写的正是分离,最极端的分离是死亡,其次是爱人的别离。江淹的《别赋》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因此《卡萨布兰卡》设计了里克别离伊尔莎,正是因为对纯美崇高的生死爱情的悲催表现,才使得战争倍显其惨无人道,对战争的谴责反思不言而喻,反战争的主题不攻自破;同时非常态下的爱情才更具浪漫凄美的色彩。可谓战争与爱情齐飞,经典与传统一色。爱情因战争弥足珍贵,战争因爱情得以主题的升华。

电影有两个中文译名《卡萨布兰卡》和《北非谍影》,第一个是直译,第二个有点点小引申,按一般的习惯推测,直译的应该是台湾的翻译,引申的应该是香港的。大多数情况下我喜欢比较直白的翻译,不过也有例外,比如《这个杀手不太冷》《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部我也比较喜欢引申一点的这个译名,总觉得一想到《北非谍影》电影的场景,环境就能马上感觉出来,《卡》这个译名太中性了,基本感觉不到什么。

两人在机场的对话——
Rick:
……我们都知道你是属于Victor的,你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他不能没有你。
如果你不和他一起登机,你会后悔的。
Ilsa:
不会的
Rick:
可能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但终有一天你会后悔。
Ilsa:
那我们呢?
Rick:
我们有巴黎(We'll always have Paris)。
从前我们没有,直到你来卡萨,昨天晚上已经寻回了。
Ilsa:
可我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了……
Rick:
是的,你不会。
但我也有事要办,我要去的地方,你不能跟着来,我要做的,你不能参与。
Ilsa,我不是什么高尚的人,但显而易见,在这个乱世中,三个小人物之间的问题算不了什么,你终有一天会明白。
------------------------------------------
我知道你终将后悔的(you'll regret it) 那我放你走
现在我们有巴黎(We'll always have Paris)
如果我们一起,或者同死集中营,或者我看着你惦念丈夫,心生悔意,那我们的巴黎也将坍塌,也将一去不回。
我不要这样,我要你走,我要你永远不后悔跟我相爱。
真是了不起的电影。
将爱情处理得如此高段,真不容易。
在二战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时代,美国导演迈克尔▪柯蒂斯为我们奉献了一部融爱国主义与浪漫主义与一体的“反法西斯”电影——《卡萨布兰卡》。战争是人类一直关注的话题,一场战争的背后,有政治权谋下的争夺、也有爱情流逝。早在中国古代,老子就提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见解。《卡萨布兰卡》同样也是一部反映法西斯战争的电影,但于大部分战争电影不同,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政治和艺术的双重成功,它实现政治目的同时,也没有忘记艺术的内涵。以一段动人、美丽的爱

【卡萨布兰卡】“We'll always have Paris”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cxxw.com.cn/news/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