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3-25 09:57
首映:2015-11-25(中国大陆) / 2015-10-02(美国)
年代:2015
时长:142分钟 / 15
语言:英语,汉语普通话
评分:8.5
观看数:85603
热播指数:1083
来源网:王牌影视大全
火星救援:感动!火星每日农经与地球探索发现
非影评
--------------------------------------------
我老公毕业的时候有个offer是航天五院,因为是去做个小螺丝钉也没什么钱,就没去。他自然有同学为了理想或稳定去了,参与了一个个万众瞩目的大项目。
有次大家一起吃饭,彼此交流对方在做什么项目,我老公说在做XXX。对方问,那你这个信号能从火星传回吗?(大意如此)——我以为这个是句玩笑话,结果老公答能。然后两个人开始认认真真讨论技术问题。
我很喜欢看科幻片,但是硬科幻总是感到赤裸裸地智商歧视。经常需要老公帮我解答很多台词,更可悲的是,解答了也完全不明白。
大约作为一个文科生,对于理科生这方面是有点迷信的崇拜和盲目羡慕的。
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是这样的。在MIT,朋友在那里念女博士。我说想看看美国的教室,走进空荡的一间,黑板上全是公式。我找了个位子坐下,左顾右盼。朋友走上讲台饶有兴趣的跟我讲那一行行板书写的是什么……我当时真的很羡慕很自卑……
我也不知道我对于这些东西是天生孱弱,还是后天逃避。
总之一面对,就变成一副低龄脑残样儿。
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守本分。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正是这种踏实让本片在娱乐效果上令人满意。不是所有人在大周五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影院找深刻的。很多时候观众只想看稍微需要点智商的娱乐片就会很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火星救援》是成功的。有着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自带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还有NASA内部的小争小吵。随着主人公一点点克服困难回到家园,观众得到了很完整又很满足的经历,评价不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作为商业电影, 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划掉)不尽人意的。
昨天从电影院里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这电影就不该和朋友一起出来看,就是一部适合自己一个人去电影院慢慢看的电影
先说故事和节奏,习惯了快节奏欧美大片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有一些平淡,我自己平时也喜欢去电影院看一些质量不错的商业大片,以我以往的观影经验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比较平淡,节奏不紧不慢,让人感到紧张和兴奋的点在前中期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是很少
这就导致了电影院里前中期的时候比较安静,加上这片子也比较长,看惯了快节奏片子的观众大概会觉得有些闷。
而电影里的很多“点”普通观众很难get到,在文化上更偏向于欧美,大概是这个原因很难让非欧美观众对电影中的某些桥段和“点”会心一笑,而大部分的科学叙述的对话也不是大部分观众能懂的,带来的结果就是难以让国内观众代入到电影里,难以触动观众的内心
结果就是电影结尾的音乐才刚刚一响,银幕里还在播放画面,灯还没亮,我看的那一场却已经陆陆续续的有人开始迫不及待的离场了,你说这个时候如果身边的朋友也跟着站起来,你是让他们坐下来呢还是自己不甘心的跟着离开?
在以往看过的很多科幻片中,人类对于未知的宇宙总是充满好奇和恐惧,在探索的过程中,随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发生,剧情也往往和各种未知的危险的太空物理条件或者太空生物有关。
火星救援算是一部不太一样的科幻电影,影片总体保持着一种很欢乐的喜剧基调,有意的弱化人类对未知宇宙的恐惧和外太空的危险。影片从头到尾都围绕着一个关键问题,马克要尽力利用现有资源保证自己能有吃的活到救援到来,而地球上的美国宇航局要尽量加快救援,尽快在马克的食物消耗完之前到达火星。
围绕吃这个大问题,马克开启了自己在火星的种菜生活。幸好影片背景设定氧气是充足的,幸好火星土壤据说含有硝酸盐,最幸运的是火星大气含有二氧化碳,所以再加上身为植物学家的马克的智慧,在火星上种出来了土豆。
如果条件充足,在火星上大规模种植,改良火星大气成分,将火星改造成一个宜居星球指日可待。
从来对灾难片不大感冒,盖因人类的作死自然的反噬人与自然的对抗总透着那么股子沉重的无奈。但我爱看太空灾难片,人与自然是和谐的,灾难源于人在探索自然时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正常风险,于是灾难就变成了带感的冒险。
不同于《地心引力》淡然深邃的精神哲思,也有别于《星际穿越》过于满溢的科学和亲情讨论,《火星救援》简单直白线条单一旗帜鲜明传达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看完开头五分钟你就知道最后主人公一定能回来,但你依然会屏住呼吸揪着心看完两个小时他怎么回来以及在回来之前怎么让自己活下去,所以全片唯一重要的就是把过程处理得科学和好看,而这部分简直就是各种经典梗的集大成。
火星救援:感动!火星每日农经与地球探索发现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cxxw.com.cn/news/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