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自己看完一部与法律有关的电影后,竟有些愧对在大学期间辅修的法学课程。因为我接下来的理解与讨论可能在法学领域的专业人士看来不过是最浅显的观点,但也斗胆一言,即使徒增笑料。
从法学最基本的思维出发,男主角发起这场辩论的核心出发点就是:疑罪从无。如同他在电影中所表达那般: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罪,也不知道他是否无罪。但正是因为这份“不知道”,我们才不应该仓促地敲下刑罚的重锤。
法律的背后是责任,这场讨论其实有两层责任值得深究。第一层是举证责任

第14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9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十二怒汉》,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陪审员们暗中较劲的评价了!
Prometheus:
太有张力了。
节南山:
民主,法制,没有给出真相却足够震撼了。
我们敏熙:
看到中段里面有角色夸美国司法制度怎么怎么好的时候我有点想笑,原来这才是本片的真正目的(大雾)。
盆满钵满赵+:
看过很多个版本的十二,这个剧本的扎实程度只要演员不拉跨就不可能难看,恰好这个老版演员们同样优秀。
给艾德林的诗:
疑罪存无如果是法制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王冠之一的话

不得不说,陪审团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制度。
8号是电影主人公,一切因他而起。一开始的他没有跟随大流,坚持自己的立场,认为男孩可能无罪,他是不确定真相是什么的,觉得不能五分钟就决定了别人的命运,他需要讨论案件。他是对自己最诚实的,既不认为有罪,也不认为无罪,他对案件存疑。他是勇敢、正义与慈悲的。
9号是一个精瘦的白头发老头,他是第一个支持8号的,他想听听更多认为孩子有罪的证据。而且他觉得8号一个人压力很大。他们之间十分友善,最后结束还握手了。

当看到一个聪明的人将一些平庸的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并让那些平庸的人做出一些似乎是十分建设性的发现和思考后,我对那个聪明的人产生了嫉妒。若在片头两个预备陪审之列,此刻我已经是一个Angry Man。我会不由自主地站在Davis的对立面,并且去让我坚持的证据变得更具信服力。
当一切进入到是否有罪的判定时,一群判定者遇到了一堆堆疑问,却不做调查地呆在一个密闭的小屋子中,凭着更多的间接推断,否定着那些的确没有砸扎实的证据。
排除掉这些法庭审理环节应该做,但影片中却神奇般没有做的事情之后,我们惊奇的发现,一个新的疑问摆在我们面前。如果一切证据都100%的直接,为什么还需要12个陪审团成员在屋子中决定?不妨按照NG的一方的说法:当嫌疑人被判NG之后,没有人能断言他不会继续危害社会中其他人的安全。
陪审团判断的采信度,维持了一时的公平,却无法保证长久的正义。

“十二怒汉”执法槌而阐心声
转载请注明网址: https://www.scxxw.com.cn/news/1506.html